2015年3月31日 星期二

鏡頭雜談:永諾 Yongnuo 50mm f1.8

22dea5a086e94ba54f4f7c09ca5cf2fe


永諾真的是做一些很棒的閃燈,便宜好用!
但是某天..... mobile 01 上 joshwang 的開箱文
永諾 50mm F1.8 之含淚開箱

天呀,強國人的 copy 本領連鏡頭都 copy 呀!

而且外國朋友 Jay Leavitt 的評比文
Comparing the Optics of the $40 Yongnuo 50mm f/1.8 and the $125 Canon 50mm f/1.8 II
還給了永諾更高的評價....


Photoblog.HK 攝影札記也為他寫了一篇....(雖然學 Yongnuo copy 別人的評論文)
永諾 EF 50mm f/1.8 實測更勝 Canon 原版!?

DC Fever 也有當新聞提一下...
低價未算低!永諾 YONGNUO EF 50mm F1.8


DigiPhoto 略正式的為他做了一整篇實測....
永諾YONGNUO YN 50mm F1.8全台搶鮮實測!!


Canon 粉 Tony Northrup 也為他拍了一篇...
Tony Northrup Compares the Canon 50mm f1.8 to the Yongnuo 50mm f1.8
(基本上他對 YN 50/1.8 的對焦不太信任,其他就覺得沒什麼差別)


Digital Rev 似乎是拿到一顆瑕疵品,怎麼照怎麼不爽....




不過這也是強國產品的一個問題:品管有夠爛。
我曾經託友人買了三支英雄牌生產的書法鋼筆,三支有兩支被友人立刻退貨,之後又補寄了。
等友人轉到我手上時,三支的確都能寫,但是三支的筆尖用肉眼看都知道是不同折度。
(到底是用什麼標準在生產的呀?老虎鉗嘎一下就出貨嗎?那兩支被退貨的不知道又多離譜了)

其中一支寫起來真的是有夠爽快,愛不釋手。
一支還中等,另一支簡直就不像是同一支筆,連握姿都不能一樣.....
這就是強國貨的問題:不是做不到,是 TMD 隨便做,當你蠢蛋分辨不出來差別





扯遠了,如果你覺得鏡頭都能 copy 很扯的話,還聽說有 50mm f1.4......
國產首枝「原創」 EF 鏡?永諾 YONGNUO 推出 EF 50mm f/1.4


.

2015年3月26日 星期四

2015年3月25日 星期三

VSCO Film!數位攝影師該如何用他?

前一章「VSCO Film!數位時代的底片世界」講了 VSCO Film 能快速的給業餘使用者帶來驚喜,
除了能以假亂真的讓朋友以為你買了底片相機(甚至拍立得底片都有)之外,
還能弄出反轉底片效果,裝 Lomo 就假文青一下。

但是對於較專業的美術工作者來說,
這些預設的底片風格雖然精美、且精準,
卻無謂的浪費很多時間在尋找符合你心中想法的底片。
而且不只要找半天,找到之後,會發現還不如自己調 RAW 檔算了....

尤其是逆光照,簡直就是直接放棄掉。



但是我把 LR 關了後,想了一陣子,
又發現一種不同的路線,而這是從音樂樂理的角度去看 VSCO Film....

在音樂中,我們先決定了一首歌是什麼調,
大調小調?爵士?東方五聲音階?
然後才根據調中的音符去編曲。

換成美術,那就是手上的調色盤只有八個洞,就八種顏料。
而這八種顏料就代表了某一支底片的色調。
我們所該做的,是拿這色調畫出一幅作品來。



用這個角度去看 VSCO Film ,我們就得到一個答案:
用 VSCO Film 的底片風格檔去決定了色調,之後再去拉我們要的曲線
而不是像數位時代那種濾鏡一選完、成果就該出現的思考方式。





用這個方式重新回到我們前一篇的照片,
翻出那些被我手動調 RAW 完敗的幾張,
我們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呢?

首先就拿一張非常不怎樣的櫻花照來測試。


因為機緣不佳所以這次的櫻花只照到一些這樣等級的作品,在後製時就下重手挽救看看。
左邊是我之前調色的作品,右邊是這次用 Fuji Velvia 50 Balance Warm 做基底的後製成果。


在這種黑白對比強烈的時候,用 VSCO Film 所做的成果,在比較細膩的色澤控制上較難掌控。
但也不是做不出來,所以算是沒加分但也沒扣分。



第二次測試高對比:

VSCO_tests_B_004

這次用也用真實中更偏向夢幻效果一點的風格去試。
VSCO_tests_B_005

一樣是用 Fuji 的底片,這次用 Velvia 100 Landscape,都是飽暖調的底片。
VSCO_tests_B_006

要用底片的色盤引出 ambient light 的感覺,在細膩部份真的較難調整。




那中規中矩的瘦西湖照呢?




這次我的原圖是偏向舊照片和山水畫之間的一種混合風格。




因為要作成舊照,所以基底用的是以前的底片:Fuji Superia 1600 - 。



這次反而就很輕易達到效果,而且在淡色的表現上比手調更容易。





最後算是這次的壓箱作品,之前拿到 Sony Zeiss FE 16-35mm f1.4 時照的一張作品:




當時在家裡拉一拉顏色後,覺得這樣的感覺很重鹹很滿意....




然後我用了正片(Fuji Velvia 50 ++) 做基底下去硬橋之後,我輸了..






要玩底片調性有一個重點必須掌握,
那就是底片中不存在純黑和純白。
純黑往往不是 RGB 0,0,0 的顏色,而是像墨汁一樣,
一筆下去是黑色,洗下來發現事實上是綠色。
而且是很濃很深的綠色,深到我們肉眼投降,當做黑色辨識了。
而白色亦同。

所以要很有底片感,速成的做法,就是要選 ++ 或 -- 的版本。
因為這些都增減感過度,所以黑和白都「斷頭」的很顏重。
一套用上去,馬上就有那種沖洗後的「瑕疵感」。


再來當然是色偏,老一輩的人說富士底片拍藍天綠地就是厲害,
從現在數位影像的角度,我們可以理解為富士的藍綠兩色色階較多,
(更科班的講法大概是 RG 兩色多了 1bit... hahaha)
但以嚴格的 RGB mapping 來看,這比較像是某些接近綠色的色調,
都被「色偏」成綠色了。

用白話講,就是照片上的紅黃兩色都被移去做藍綠兩色了。

當然這是很粗糙的解釋方式,可是這種會把顏色移來移去的特性,
就是每一卷底片自己的個性!
什麼柯達正片色彩濃郁啦~ Fuji Velvia 照人像不太好啦....
基本上就是這些色偏所營造的風格,某些時候好用,某些時候難用。

所以當我們要動手時,看到一張照片的主題,就大概要知道是要用哪卷底片做基底。
當然這是美術偏好,沒有固定公式對錯。
但是一開始面對十幾種底片,先從這種簡化方式去參考,能大幅減低學習曲線。


最後是顆粒感。
當然是感光數字越高的底片,顆粒感越重。
但是這要從你這張照片打算輸出多大張,來下決定。
如果是放 FB 上或放手機上看的,顆粒感太細膩,一縮圖就白搭了。
如果是要印成 10x8 的照片,那選太粗的顆粒,整張印出來真的看不下去。




掌握這三個基本方向, VSCO Film 就能非常大幅度的加速我們後製速度。
而且那些反轉效果的色調,還能帶出有效率的創作成果!


隨後我又測試了幾張,我的作品 vs VSCO Film 做基底後的挑戰:

自調 vs Fuji 400H +
VSCO_tests_B_012VSCO_tests_B_013


自調 vs Fuji 160C ++




自調 vs Sensia 100 XP Warm +
VSCO_tests_B_017
VSCO_tests_B_018

我大概抓到的心得為:
如果要重鹹那 VSCO Film 的色盤能在重鹹時帶來很猛的效果。
要是希望在細膩處做些微處理,則反而會花很多力氣在找底片和反轉一些過重的色調上。




VSCO_tests_B_007
Provia 400X XP Over + & touch up

VSCO_tests_B_019
Provia 400X XP + Blue & touch up

VSCO_tests_B_008
Fuji Velvia 100F Balance Warm + & touch up

VSCO_tests_B_009
Polaroid 669 + & touch up



延伸閱讀:
VSCO 第一次玩的感想:「VSCO Film!數位時代的底片世界
同樣是對色調下手的後製分享:「不可不知的氣氛藥引:底色


..

2015年3月24日 星期二

老鏡不利


這篇早在 2013 年就已經下了標題,但一直沒有寫成。
趁今日有空,就來寫一篇第一次(應該是)只有文字而沒有圖的文章吧!


玩攝影的人都有聽過一個名詞:器材控
(或者就直接叫器材狂也可以)
大意就是指買相機器材買到無法自制的人



當然,我們都知道,專業攝影師連拿 iPhone 都能打趴我們。
我們也知道:鏡頭後面那個頭最重要。
但是我們總希望透過好的器材,可以讓我們靠近他們的領域一點....

可是器材控事實上又分兩種,一種是拼命買最新最強的相機,
另一種卻是拼命買石器時代的老機子。
而且這兩種人的存在非常壁壘分明,基本上不會有兩面通吃的器材控。

奇怪也!


但是說明白的話卻很簡單,就用鏡頭控來說就好。
對不斷買新鏡的人,他們追求的,是用最好的鏡頭去照相。
而對不斷買老鏡的人,他們追求的是用最適合的鏡頭去照相。


自古以來,鏡頭從紙畫手磨,到用機器做設計,到現在用電腦做設計,
所追求的就是「最精準的完美重現一個畫面」。
這其中當然包括盡量做到最銳利、色彩最還原、變型最少、色散最少.... 等等等等。
(色散一詞在拙作「低色散鏡片幹嘛用的?」有更進一步討論)
所以如果用同樣等級的成本下去製作,當然是新的鏡頭比舊的厲害。

君不見,現在隨便一台家用車,都比一百年前的頂級跑車馬力更大?
現在的入門 Toyota 比五十年前的頂級 Benz 更耐用。
現在一顆普通的 50mm f1.8 ,所能擁有的那種銳利度,
在五十年前,要 Leica Zeiss 之流才能比拼。

而 Zeiss 這幾年用重本砸下去所端出來的 Otus 55mm f1.4,
也堪稱是史上最一流的 55mm ,不論光圈,沒有之一。
連拿出 Contarex 都不行!

由此可知,要說最好的鏡頭,基本上是越新越好。
所以要得到最好的照片,自然是越新的鏡頭越佳。
(當然,只對同等級鏡頭做比較)




但是請反思一下。如果照相像做菜,那最新的廚具就能做出最好的菜嗎?
老家那只大鐵鍋煮出來的牛肉麵湯底,真的會輸給超市買的不沾鍋?
家裡的金門砲彈菜刀,剁大骨會輸現代的冷鍛鋼刀?
有些時候就偏偏是這樣,對吧?

沒錯。

有些鏡頭就真的是沒有辦法那麼完美的重現畫面,
但是他的缺陷在某些時候,卻能營造出一種特別的氣氛,
這種不完美的錯搭,在某些場景,反而能比完美重現,
更能表達一個主題。

但是,老鏡是沒有說明書的。
也沒有人會故意設計一個缺陷來找使用者麻煩。
一支老鏡頭,究竟在什麼天地人的組合下,能穿越時空,更完美的描繪一幅畫?


也因此,我們就會聽到一些很玄的形容詞。
像是什麼...八枚玉照黑白照時,暗處表現迷人.....
35/1.4 pre-A 在中距離輕微失焦時,散景有如筆刷...
Nikon 夜之后私生活不檢點... 蔡頭照花照成菜花.....
(當然都是我自己掰的)

一如空氣大的 M42 老鏡指南,這些文章提供了玩家一點線索,
讓他們能找到最適合某鏡頭的場景 (進而... 離大師們近一點)




這就是為什麼,老鏡不利,仍然有一堆人願意花錢買單。


.

2015年3月22日 星期日

VSCO Film!數位時代的底片世界

VSCO Film 是一套以完全模擬底片風格而開發出來的數位濾鏡。

vscofilm_brianrickey

聽起來好複雜,但實際來說就是....

如果你想要你的照片看起來像底片
而且和真實的底片一模一樣,
以假亂真到你能指定是哪一種底片....
那 VSCO Film 就是為你而生的。

而 VSCO Film 的確就做到了。



首先當然是拿出你手上的數位檔(最好是 RAW 檔)
用 LR 或 Photoshop 去打開後,選一個你要的底片。

就這樣而已。


當然,這年頭一般人恐怕連一個底片的名字都叫不出來...
不過也沒差,反正你要的是成果,對吧?

以下我就把一些照片很隨意的選個「好像有聽過」的底片:



原圖


Kodak Portra 800 ++



原圖 vs Fuji Superia 400 ++


VSCO_tests_A_023
原圖

VSCO_tests_A_024
Kodak E200 Balance Warm (這可是正片呀)


那這次換到打了閃燈的照片呢?

VSCO_tests_A_031
VSCO_tests_A_032
這捲底片可是現在櫃子上就有的 Fuji 160C + 呀!
真的有點底片味!

看到這張大藍天,當然就要把正片打上去看看囉....
VSCO_tests_A_025
VSCO_tests_A_026
大名鼎鼎的 Kodak E100G + ,這真的要想像在燈箱上面看到的樣子了。
這捲底片我真的買了四五捲用哈蘇照過,真有感情!

以下我就不秀原圖囉,


這張是 Kodak Portra 400- ,真的就像是你帶台小底片機去玩太魯閣時會照出來的照片吧?

VSCO_tests_A_002


大太陽下照一些熱血的畫面呢?(這張也是 Kodak Portra 400+)

VSCO_tests_A_012

聽說藍天綠地就是 Fuji 底片的強項...
不過因為不用錢所以這三張就給 Kodak Portra 400 + 去發揮...

VSCO_tests_A_010



Fuji 800Z++

最神奇的是還有拍立得底片的模擬呢!
(原圖 vs Fuji FP-100c ++ Alt ,這底片我買了好幾盒來給哈蘇拍咧)



然後他們還有時下流行的反轉風格
可以把照片搞的有點 Lomo 又有點藝術感。


Fuji Provia 400X XP Over +


Precisa 100 XP Green


Fuji Provia 400X XP Over

甚至原圖都已經是婚紗業者修過的 JPG ,也能再用 VSCO Film 調出一些味精。

Fuji Provia 400X XP Over




不過在測試的過程中,我也發現了一些 Know-how....
那就是要真的照底片的思考方式去處理照片。
尤其是要照日出日落這種,不管底片還是一般相機,無一悻免的慘烈戰場,
千萬不要認為只要找對了底片就搞定了。

事實上根本就沒有任何一卷底片設定能跟自己用手拉比拼
不信就看看以下的慘案:

某天我上班時走過這段鐵軌,看著日出的彩霞就照了張相。
回家打開一看,這真的是太平淡了,無法重現我當時被震撼的那個色彩。
VSCO_tests_A_044

找了很久,才找到 Fuji Velvia 50 Balance Warm 能帶出最多色彩的晨空。
VSCO_tests_A_042

但是我自己在 LR 隨便拉一下,不只天空重現,連地上的細節也絲毫不放過。



某日走到高爾夫球場旁,照了張櫻花...


這種藍天綠地的黃金公式,換做是底片,當然是用正片給他拍呀!

Fuji Velvia 50 Balance Warm,光想像這張在燈箱上都會激動到腿軟.....



算了還是我自己拉吧。



某日看到無良建商將櫻花砍落滿地,照了一張....



我找了很多底片,最後覺得 Provia 400X XP 的反轉沖洗比較接近我想表達的。



但是我還是自己拉吧。



所以呢,如果要快速的套用風格,請切記,
這張照片最好一開始就已經是光線掌握良好的照片。


寫到這原本就要給 VSCO Film 蓋棺論定了,但是因緣際會,決定再寫下一篇。
我們來從另一個角度思考,身為數位時代的攝影師, VSCO Film 能帶給我們什麼?

VSCO Film!數位攝影師該如何用他?




延伸閱讀:
同樣是對色調下手的後製分享:「不可不知的氣氛藥引:底色


..


.